内江东兴区三烈中心校赵倩
所谓“短板意识”,是要从“缺什么”出发,找准薄弱环节,放低姿态、端正心态,重温党史、梳理认知,通过全面系统的学习,充分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才能真正明白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唯有坚持“缺什么补什么”,多些“什么最重要补什么”,才能看到党史的广袤深邃,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创造,从而更加坚定共产党人理想信念,更加自觉地践行初心使命。
古人云,“取其上者得乎中,取其中者得乎下”。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也要善于“求高”多下苦功夫,不能抱着“就低”心态,滋生马马虎虎、浅尝辄止、蜻蜓点水的敷衍想法。一些党员干部,自认为知道一些党史,懂得一些理论,对党史学习抱着“完成任务”的态度,仅停留在表面和肤浅的认识,没有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做不到系统全面学、深入思考学、联系实践学,导致“学与没学一个样”,党史知识和理论水平仍在原地踏步,没有取得应有的进步。
学习党史,真正获得进步和飞跃,关键还得打破自满状态,多些空杯之心、谦卑之态,涵养对党史的敬畏之感、膜拜之义。否则,总认为自己对党史掌握程度、熟悉深度、认知广度“差不多”,思想上并没有深化对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缺乏大历史观、整体观、全局观,必然难以实现自我净化、自我革新、自我提升、自我完善。事实上,有些党员干部之所以在党史学习中找不到状态,缺乏获得感、成就感,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缺乏“短板意识”,总认为自己学够了、学好了、可以了。
吾生有涯,学而无涯。党史学习不是靠一时的努力、一次的突击,而是需要久久为功、绵绵发力。只有持之以恒、持续用功,确保将党史学深悟透、弄懂做实,方能达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效果和目标。因此,坚持“短板意识”学习党史,必须保持永不满足的学习热情、一以贯之的学习态度,尤其要坚持理论联系实践,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任务摆进去,这是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的根本要求,也是不断增进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内在使命。木桶理论认为,木桶能够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木板。党员干部党史学习成效如何,就是要看哪个方面最薄弱、哪个环节最欠缺,最终是否得到了有效加强。只有不断强化“短板意识”,自觉充电补课,学深学细、入脑入心,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明确方向,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用党的实践创造和历史经验启迪智慧、砥砺品格,才能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中更好地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2021年在全党开展中共党史学习教育中,激励全党同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新时代不断加强党的建设。学习党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学好党史教育这门必修课,首先要回答好为何要学党史?学什么?怎么学?
述往思来,向史而新。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党史教育的重要作用。毛泽东同志在《如何研究中共党史》中指出,“如果不把党的历史搞清楚,不把党在历史上走过的路搞清楚,便不能把事情办得更好”。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要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十四五”开局之年这个历史和现实的交汇点,全面深入开展中共党史学习教育,对我国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党员干部要把全面了解和正确认识党的历史作为一项基本政治任务,通过学习党史进一步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
党的百年历史,充分展现了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等不同历史时期是如何战胜不同风险挑战赢得一次又一次胜利,蕴含着治国理政、治党治军、内政外交等丰富的思想认知、实践智慧。党的历史是党员干部加强学习最直接、最有用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应以不同时期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理论为重点,聚焦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对党的整个发展进程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了解。学习传承好共产党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革命精神,坚定信念、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天下为公、执政为民的奉献精神。
抓好党史教育,必须做到实事求是,党员教师要有补齐“短板意识”。实事求是是党史党性和科学性的结合点与落脚点,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准确把握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深刻认识党史曲折发展的客观规律。研究党史不能割断其内在联系,对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人物、重要事件的评价要根据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去分析,防止孤立地、片面地、静止地看问题。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只有深刻认识“昨天”的党史,才能妥善做好“今天”的工作,勇敢担起“明天”的重任。